中医文化随笔01——饮食
发表时间: 2010-2-16 11:42
作者 郭旭东
关于饮食,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有过相应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所提倡的观点。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倍,通“背”,违背。这段话大意是说,作为人体内的阴气,保持安静就可以帮助营养人的精神,守藏在体内,躁动就会减损。如果不恰当地饮食,例如暴饮暴食,就会造成人体内的阴气躁动,从而损伤人的肠胃。那么,什么是阴气呢?人体内的“气”大体相当于人体内的能量,又称“元气”。性质主动、防御外界邪气的为阳气;性质主静、功能侧重于营养人的身心的为阴气。所以,我们注意不要暴饮暴食,而应该合理饮食。
那么如何合理饮食呢?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德,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举)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可见所谓合理饮食,就应该“谨和五味”,而不是对饮食的味道有所贪著。因为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内阴气的来源主要依靠食物的五味,来给养人的脏腑器官。但是,如果味道过于偏颇,反倒伤害人的阴气,从而伤害人的脏腑。酸入肝,少吃补肝,但过于吃酸的食物,肝气就会受到抑制,从而消损脾气(中医认为肝克脾);咸入肾,肾主骨和纳气,少吃可以补肾,但味道过于咸,反倒对骨骼的健康发育有害,也减损人的纳气功能,容易出现气喘,从而也影响到人的肌肉的发育,心气的功能也受到制约(中医认为肾克心);甘入脾,少吃可以补脾,但偏于贪著甜食,反倒伤害脾脏的正常功能,从而伤害肾脏,使得肾纳气功能减退而不均衡,表现为心气喘满,面色发黑。如果味道过于苦,那么就难以醒脾,脾脏不能很好地健运饮食,使得胃气有所积聚。辛入肺,少量辛可以促进肺的机能,但过于偏重辛的食物,就会使得人的筋脉由于辛散太过而表现为松软无力,使人感到精神乏力。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进食五味而不要有所偏颇(地域性饮食除外)。这样才能骨正筋软,气血正常流通,腠理严密,才能使骨气上等发育,合于养生之道和大自然的规律,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句也是说,饮食五味要合理而不可过,否则会伤害人的正气。
所以,中医进而提倡饮食要清淡为宜。所谓清淡,首先是指五味不要过于偏执,明·王三才《医便》:“偏之为害如此,故上士澹泊,其次中和,此饮食之大节也。”
另外也不要过于贪著饮食而食用得过饱。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饮食有节的观点与佛学也相通。佛家讲“不贪”,不贪饮食也必是其中的一项。这样才是“谨道如法”,从而“长有天命”。
2006年10月8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16 11:44:34)
中医文化随笔02——情志
作者 郭旭东
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心神有一定的关系,而影响心神的是人的情志。《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藏(脏)六府(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脏)六府(腑)皆摇……”大意是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者,悲哀愁忧等情志活动影响到人的心神,人的心神不稳,就会影响到脏腑或身体的机能。
那么,是如何影响的呢?《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怒伤肝,经常嗔怒的人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如肿瘤)和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疾病;喜伤心,过度兴奋和追求刺激可能会导致心神狂躁(如癫狂)和心气不足(如早搏一类的心脏病)等疾病;思伤脾,过度忧思则容易导致脾脏的运化不力(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恐伤肾,过度恐惧则导致肾气消损(如遗尿)等疾病。所以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心神要稳。其方法除了佛学上说的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禅定外,中医中还有相应稳定情绪的方法。
这些方法是:
悲胜怒。当一个人有了很大的怒气时,可以用“悲”来作意克服。例如可以想一下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可能就会制怒;也可以用慈悲、同情心来作意克服,慈悲、仁慈、同情心(怜悯心)是佛家常用对治嗔怒的方法。
恐胜喜。当一个人只图一时的快乐而过于追求刺激的时候,应该想到后果,想到快乐的不永恒,这样追求刺激的心就会放淡。当一个人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时候,不妨想到自己的功劳应该归属于他人,自己还应该前进,或者用这些成绩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要意识到骄傲的人未来一定要落后和失败的。这在佛家则称为回向。
怒胜思。对于患得患失、思虑过多的人,应该克服小家子气,学会金刚处事,雷厉风行,不要婆婆妈妈,孬里孬气。没有必要担心的和明明知道自己不必担心的就要放下心来。要主动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虚下心来随缘行事,赶快学习,没有必要胡思乱想的不要想。不要认为没完没了地胡乱思考是好习惯。其实它是自心难以自制的不良习气。
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的时候,要注意开朗、开阔胸襟。要学会良性心理暗示(即良性作意)。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就会恶性循环。
思胜恐。当一个人过分恐惧的时候,要注意定住心神。要理智。同时要学会分析情况。如果问题能解决,就赶快落实执行,去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暂时放下,恐惧并没有用。而且要坚信只要自己真正努力,合乎道德法制规则,那么以后一定会结出好果子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意是说,我们的胸襟合于宇宙虚空,处事乐观、豁达、中道,人体内的真气(正气、元气)就会调顺;精神内守,情志平和而不偏颇,身心就会很健康而不容易得病。
2006年10月10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16 11:45:53)
中医文化随笔03——治疗
作者 郭旭东
关于治病,内经中有这样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大意是说,圣人治疗疾病时,重在教人注重养生和预防疾病的发生,使身体的机能保持稳定而不混乱。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再用药物进行治疗,身体机能已经混乱了再进行治疗,就像口渴之后才掘井一样,临上战场才想到铸造武器一样,不就晚了吗?
这说明了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真正预防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关于这个道理,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提到了。这说明了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是保持正气、预防疾病的重要修心原则,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体内正气充足,才能抵挡住“邪气”的干扰和侵犯。
如何培养自己的正气呢?《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大意是说,对于苍天之气(大自然界),我们效仿它的清净,情志、志向就保持正常稳定。顺从它,体内的正气就牢固。即便有贼邪入侵,也不能伤害我们。这是因为我们保持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所以,圣人内守自己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领悟着大自然的奥妙。
那么什么是“苍天之气清净”呢?《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大意是说,大自然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大道,容不得一丝一毫邪气,光大而显明,隐含着高尚的道德而健运不止,故能够持久永恒。例如太阳,默默无闻、自然而持久地照耀长养万物却从来没有居功自傲过,古往今来,一直如此,不停地运转而永恒。我们所效仿和随顺的就是这样的品格。
那么如何才能够精神内守呢?难道是每天什么也不做才叫精神内守吗?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意是说,要保持精神的正常稳定,就需保持体内阴阳的平衡,处事则应中道。如果阴阳不平衡,不能互相之间很好地牵制,就会耗损人体的精气。
例如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经常自卑多虑,不能自信而乐观地行为处事,也就是没有做到“阴平”,那么他可能就因为自卑多虑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忧(悲)则气消。一个性格偏于外向的人,张扬自己而不谦虚,好发脾气而没有节制,那么仍然会因此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喜则气缓,怒则气上,都在耗散自己体内的精气。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情绪的稳定,克服性格上的偏颇,中道处事,努力做到谦虚而不低沉,积极而不亢奋,“阴平阳秘”。
2006年10月12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16 11:46:41)
中医文化随笔04·药物
作者 郭旭东
关于药物,《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大意是说,用药物治疗疾病,如果这种药物有大毒,那么身体一般只能治疗到六分愈,否则身体就因中毒而吃不消了;而一般毒性的药物只能治疗到七分;有小毒的药物只能治疗到八分;无毒的药物治疗到九分。剩下的要通过谷肉果菜等食物的给养帮助康复,但也不要补得太过,太过就伤害了正气。
这是一般的药物治疗。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清楚另外一种药,那就是学会对治自己的不良心态和情绪,从而帮助疾病的康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ǒ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所以,当我们身心不适时,应该考虑到是否因为自己不良心态、情绪或习气所致,据此而努力改变自己,从而帮助自己治疗疾病。
例如:当我们有呕吐、头痛头晕(如高血压病)、两肋胀痛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下自己是否经常发怒?《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大意是说,怒使体内气机不能正常流通,严重的则引起吐血和飧(sūn)泄(泄泻),所以气向上走。至于飧(sūn)泄,《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音chēn)胀。”《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第三十四》:“何谓逆而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可见,发怒可导致浊气的上升和清气的下降,故而引起浊气向上(如呕血、头痛、气喘)和清气向下的疾病(如泄泻)。所以有这类疾病的朋友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经常发怒,如果是这种情况应努力制怒。
同理,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大喜过望或者经常寻求所谓的刺激,是否忧愁悲伤过度,是否恐惧忧虑万分,是否没有注意适应寒热环境,是否受到惊吓,是否因为执著而过于劳累,是否思虑过度。
如果是大喜过望要注意保持平常心;如果是因为经常寻求所谓的刺激,要注意不断树立远大而高尚的理想,并不断为之而努力奋斗;如果是因为忧愁悲伤过度,要注意洒脱一些;如果是因为恐惧忧虑,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学会“放下”;如果是因为劳累而导致的,要学会休息自己的身心,不仅仅是身体的休息;如果是思虑过度引起的,也要注意不要杂乱无章地思索,也要学会“放下”。对于这些,我们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了。
这里再强调的是,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所以要注意情绪的调整,不要有情绪上的偏颇,同时也要注意冷热环境的适应,这样可以帮助很好地防治疾病。
2006年10月13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19 09:34:36)
中医文化随笔05·养生
作者 郭旭东
中医的养生原则遵循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德全不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德全面的话,那么它的身心健康程度就不很“危险”。
那么,如何做到“德全不危”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志向娴雅而淡泊名利,内心安详而不患得患失,积极上进却不因为执著而感到疲倦,体内气机调顺而不嗔怨,待人则宽容奉献,尽量顺从他人的心意,满足他人的愿望……欲望和各种诱惑都不能使他的感官疲劳,使清静的内心动摇……这样的人之所以长寿而在老年时仍然行为动作不衰减,是因为他们的功德修养全面的原因,从而不危及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现在的人则不然,“半百而衰”。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大意是说,今人则不然,他们迷于饮酒,贪着欲望,胡思乱想,恋于房事,发泄自己的欲望而没有节制,以至于耗损了体内的真气,不知保持体内真气的饱满,不知调驭自己的内心世界,崇尚快乐主义而不计后果,违背人的正常生活规则,起居无规律,所以到了半百就开始衰老了。
要做到“德全不危”,也可以配合三才养身心。三才就是“天、地、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为什么要配天、地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天展现给了我们道德,也就是“天空之气”的道德(其内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3·治疗》中“天空之气”的内容)。地给予了我们“气”(能量)。所以,我们应该在上效仿“天”的道德而给人带来光明而无怨无悔;在下效仿地的道德成就他人而任劳任怨;中则用“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理来养我们的五脏(具体内容可参见《五常赋》)。其中,《仁王经疏》:“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可见,“仁”养肝木,“义”养肺金,“礼”养心火,“智”养肾水,“信”养脾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大意是说,大道是通晓于三才的道德的,只有这样事物才能达到长久。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修养,效仿三才的道德,不断涵养身心。
中国古代著名长寿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可见,“德全不危”主张在中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2006年10月14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19 09:35:23)
中医文化随笔06·保精
作者 郭旭东
关于房事,中医主张要有所节制。《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大意是说,精是身体的根本,所以要注意节省精气,特别是冬天,应该顺应冬主藏的特性,而注意节精。如果冬天注意节精了,春天就不容易得温病。
我们在上一篇《中医文化随笔05·养生》中提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说明了节精的方法是:不要酒后行房事;不要强行房事;要注意“知持满”,做到“不竭”,即房事有所节制;要注意“御神”、“不妄”,即不要胡思乱想;要注意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大意是说,圣人自然随缘行事,淡泊名利欲望,身心所行融通于宇宙虚空,所以能得以长寿,合于宇宙生生不已的特性,这是圣人的修身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这也指出了妄念过多,而又不能实现,意淫表现于外,房事过强过频,导致阳萎等疾病。所以,要注意“御神”、“不妄”和节制房事。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所以,耗损精气必然引起身体的虚弱,而善于保精则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指出养生要注意稳固节省精气神,而不要使其耗散。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指出:“是以人年四十已下即服房中之药者,皆所以速祸,慎之慎之!故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指出人们(特别是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人)不可依仗自己年轻力壮而服用房中之药和补药,也不要过强过频地进行房事,否则对自己非常有害。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所以要注意不要思虑过度和恐惧,而是要注意心胸豁达,行为洒脱正派。
总之,要注意不断修养自己,全真保气,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2006年10月14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19 09:36:25)
中医随笔07·疾病观
作者 郭旭东
一个人一旦有了疾病,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也就是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疾病观呢?《黄帝内经》对此有所阐释。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láo)醴(lǐ)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荣)卫不可复收。”大意是说,对于患病的人,如果精神上没有生机,心态不积极,志意偏颇不稳定、不正常,就难以愈合。精神不佳,心态不好,营卫之气消耗而难以补足。
什么是营卫之气呢?《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大意是说,人的能量(“气”)从饮食中获得,饮食进入胃后,能量传递给肺,进而五脏六腑都获得能量,其中性质较清的称为“营气”,性质稠厚的称为“卫气”。“营气”在血脉之中,卫气在血脉之外,二者循环不止。
那么,“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营)卫不可复收”的原因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láo)醴(lǐ)论》中回答道:“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类患病的人执著欲望太多,进而多虑忧患不止,从而严重伤害精气,营卫之气消耗,所以这类精神不上进、萎靡颓废的人的疾病难以医治。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新闻媒体经常报道这类事例:某某虽身患癌症,但不把它放在心上,坦然洒脱地面对它,有的甚至仍然继续学习、工作,最后身体竟然康复了。也有的报道说,有的人当潜伏体内多年的癌症被发现后,由于自己心理负担过重,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不行了。为什么那么长的潜伏期自己都感觉没有事情,而一旦发现就不行了呢?因为发现癌症后“精神不进,志意不治”,而发现之前的精神、意志则是相对正常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神进,志意治”呢?对于病人,首先应该不要“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应该注意豁达豪迈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淡泊名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世事,而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把自己的疾病看得过重而导致严重的心理负担。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也就是说,要做到“志意治”就要效仿大自然的自然之德(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3·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对于病人,应该借助医学与自己“精神进,志意治”的心态与行为去努力克服疾病,不要亡失自我“主人公”,不应把自己交付于鬼神。
2006年10月16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19 09:37:45)
中医文化随笔08·人论
作者 郭旭东
关于人,《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应的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dùn),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大意是说,黄帝向岐伯询问道:我想听一下人开始出生的时候,以什么为物质基础,以什么为安全保障,失掉什么而死亡,得到什么而能生存?岐伯说:开始的人以母亲为生活基础,以父亲为安全保障;失掉神就会死,得到神就会活。黄帝问:那么什么是“神”呢?岐伯说:出生后,血气畅和,营卫通利,五脏已经形成,神气藏于心脏,魂魄已经完备,这就是得到“神”,才能成为人。
中医认为,人在宇宙中是最尊贵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大意是说,天覆地载,长养万物,其中人最尊贵。为什么呢?因为人是通过天地之气而生,应四时(四季)的法则而成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大意是说,天给了人自然之德,地给了人能量,德与能量结合就是人。所以,人区别于万物而显得尊贵是因为人有德(精神追求)。
但是人还有“情”的一面,而不仅仅有“德”。《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wū)有不听者乎?”大意是说,人之情,都是讨厌死,喜爱生。所以,要劝化一个人,可以告诉他要衰败而应注意的地方,用善良的心态去与他交谈,通过各种便于他接受的方法引导他,用他所吃的苦去开导他,即便是无道的人,也应该会听得进去的。
那么人应该怎样效仿天德而延年益寿呢?在以前的文章我们已经提到过了。这里我们再进一步讲解一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大意是说,上古的人,其知道大道之理的人,效法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道理,契合于术数,食饮有节制,起居有规律,因淡泊名利而不去枉费心神地劳作,所以能够形与神合,而尽终其天年,寿命长达百岁。
那么,什么是“和于术数”呢?《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大意是说:圣人的技术,是为了万民的。他们的意志,都是遵循一定的法则(道数)的。
总之,人的生存根本在于“神”。人区别于万物是因为人可以有“德”(精神追求)。这应该是中医对“人”的比较本质的论述。
2006年10月17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0 20:47:26)
中医文化随笔和谐
作者 郭旭东
中医中所讲的和谐是多方位的,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指出了作为一个合道的人,应该效法天地之德,保持与天地(自然界)与人事(社会)的和谐。关于这个,我们在前面探讨了,这里不再赘述。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大意是说:自古通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因为人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四方与上下)之内,九州和人的九窍、五脏、十二经脉,都与天气相通。通天,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互相之间“气”(能量)相通。
什么是本于阴阳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大意是说:四时(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圣人为了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效法天地之德,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这一根本。所以,圣人做到物我相通,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如果不做到物我相通,违背这一根本,就会损害自己的真气。阴阳四时者,是万物的始终,生死的根本,违逆它就会有灾害,顺从它就不容易生病。这就是“得道”。对于这一大道,圣人遵从它,愚者违背它。
所谓顺从“阴阳”之理,就是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顺从四时之理,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大意是说:春天三月主生,效法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树立志向,具有生发之性,同时也生发万物与他人,使其生长而不要伤害他(它)们,给予而不要从其处掠夺,鼓励奖赏他人而尽量不要惩罚。这是应春气的养生之道。夏天三月主长,效法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努力使志向进一步前进和增长,就像使花草生长得更茂盛一样。这是应夏气的养生之道。秋天三月主收,效法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使自己的情志安宁,以缓和像秋天那样的严肃,收敛神气,志向不要外露,这样可以使肺气清新。这是应秋气的养生之道。冬天三月主藏,效法这一特性,我们收敛自己的志向,好像藏匿起来一样,若有“私意”。这是应冬气的养生之道。
当然,效法四时,还应该结合“阴平阳秘”,还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即中合于(傍)人事的问题,以及人的身心和谐,即人保持情志稳定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讲了。
2006年10月18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0 20:49:24)
中医文化随笔治神
作者 郭旭东
所谓治神,本是中医的一种针法,指通过调制精神,使心态专一,然后可以用针。《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了五种针法:“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biān)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大意是说,有五种针法:一是治神,二是知养身,三是清楚药物的情况,四是知道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五是清楚脏腑气血的诊疗情况。其中养身就是养生。
“治神”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专意一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说明了针刺治疗中“治神”的重要性。
其实,这五种方法不仅针对针灸医师,对其他医师甚至非医师同样适用。特别是急症医师在抢救病人时做到紧急而又从容镇定很重要。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治神”呢?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tuán)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里的抟精神就是治神。大意是说,我们效法天地之德,就会使自己的阳气稳固,外邪难以侵害,内心就会安祥、宁静而灵明(神明),清楚事物的规律和运转情况。譬如我们在诊疗患者时怀着一颗慈悲救人的心,自然不会浮躁。
与“治神”相反的是乱神(神明之乱)。《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大意是说,自己的内务(衣服、被褥)不整洁,好说恶语,言行不分亲疏,这是神明之乱。这虽然说的是病人的情况,但是细一分析,对于正常人似乎也适用。一个注重“治神”的人,就应该注意自己内务的整洁,衣服自然得体,起床要及时叠被子,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威仪)。其次注意言行要自制,要根据场合和与对方的亲疏程度而决定自己的行为,不要使用恶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大意是说, 阴阳之理是天地之大道,万物运转的纲纪,事物变化的缘由,生灭变迁的根本,也是神明所依赖的府库。所以,要想“治神”,就要清楚阴阳之理,保持“阴平阳秘”的中道心行。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了几种守神的方法,即真人的“独立守神”,至人的“积精全神”和圣人的“精神不散”。所谓“独立守神”,就是心胸与天地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所谓“积精全神”,就是自身道德主动与天地之德相合,“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所谓“精神不散”,就是主动避免自身道德与天地之德相违背,“无恚嗔之心……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总之,守神的方法就是心态定于一正德中。只有这样,行为处事才能从容而安祥。
2006年10月19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1 08:31:48)
中医文化随笔一气
作者 郭旭东
中医认为宇宙是由“气”这种物质组成的,宇宙充满了“气”,“气”也构成了万物,这就是万物“一气”之说。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大意是说,“气”的运行过程中,开始有生化的功能,散而聚合成有形的物质,分布可以养育万物,终止则发生质的改变,这就是万物“一气”一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气”这个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是“一气”整体的。《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2、天地人三才也是“一气”整体相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3、人与万物也是“一气”整体相通的。金刘完素《素问病机玄病式药略》:“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
4、人的身体也是“一气”相通的。《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5、中医甚至认为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病理状态也是一气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
6、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也是“一气”相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
7、由“一气”的运动而演化出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大意是说,在事物“一气”的基础上,属于“躁、生、杀、化气”等功能性质的为“阳”,属于“静、长、藏、成形”等功能性质的为“阴”。 8、由“一气”的运动可演化出万物。《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大意是说,宇宙的本原之“气”是万物的起源,万物因此而生出。
中医里,“一气”的观点很重要。它所强调的“治神”、“守神”就是体察、合于、守持住这种状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说的就是守持人体的这种整体状态。
《圆觉经略钞》:“一气者,道之所宗,阴阳天地之根本也。以喻自性清净之心,未起染净已(以)前,诸佛众生平等不二,一切诸法莫不皆由此心而生,故以‘一气’喻‘一心’也。”所以,古时修养者常用一气比喻一心(自性清净之心),体察并领悟人自身以及与天地万物整体相通相融的特性。
《黄帝内经灵枢动输》:“故阴阳上下,动也若一。”人在行为上也应保持整体性,注意“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这样才能达到形与神合(俱)。《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006年10月20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1 08:32:36)
中医文化随笔五脏
作者 郭旭东
所谓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是说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是像肠胃那样传递浊气的。《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大意是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称为六腑,泻而不藏。它们接受五藏浊气,是“传化之府”,传递五藏浊气而不能在其内久留。
五脏的盛衰与身体健康、寿夭关系非常密切。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五脏坚固……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是说五脏“坚固”健康,身体就长寿;反之,五脏皆虚,神气也就衰减了,人就只留下形骸,生命也就结束了。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五脏(热)使人痿,何也?”是说五脏有热病,都使人导致痿(萎缩)症。在《黄帝内经灵枢痿论》中提到,肺热可导致“痿躄(bì,跛脚)”;心气热可导致“脉痿”;肝气热则可导致“筋痿”;脾气热可导致“肉痿”;肾气热可导致“骨痿”。
中医认为,五脏与人的情志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气混化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大意是说,人有五脏化出五种“气”而生出喜怒悲忧恐等情绪。其中肝生怒,心生喜,脾生思,肺生悲(忧),肾生恐惧。所以喜怒等内在情绪容易伤害人体真气,而寒暑等外在邪气则容易伤害人的形体。暴怒伤人体阴气,暴喜则伤阳气。
不节制情绪容易伤害人的五脏。《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大意是说,百病皆起于风雨、寒暑、清湿等外在的邪气和喜怒等内在情绪的波动。喜怒不节伤害五脏,风雨伤害人的上部,清湿则容易伤害人的下部。
那么如何使五脏保持健康呢?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大意是说,志意平和那么精神就专一安稳,“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不良情绪就不会发生,五脏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犯。
什么是志意呢?《黄帝内经灵枢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大意是说,志意就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我们主动地调御(驭)精神,摄收魂魄,与寒暑等外在气候情况相适应,积极稳定中和我们的情绪。
什么是魂魄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肺藏魄,肝藏魂……”可见,中医认为,魂魄就是伴随着精与神的往来出入的精神性物质,其中随神(精神)往来的是魂,与精出入的是魄,肺藏魄,肝藏魂。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所以,为了使五脏强壮,合理饮食也是应该的,但不要对饮食有所贪著或偏重于某种味道,那样反倒会伤害相应的脏器(参见《中医文化随笔饮食》)。
2006年10月21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2 09:48:41)
中医文化随笔养心
作者 郭旭东
中医认为,在五脏中,心脏是君主之官,能够产生精神活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为什么说心脏是君主之官呢?《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大意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大意是说,心脏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精神所主宰的地方。如果它健康“坚固”,邪气就不能侵犯。否则心脏就会受到伤害,心脏受到伤害了精神就会离去,精神离去就会导致死亡。
心主五脏六腑有些表现,例如《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是说悲哀愁忧使心脏“坚固”状态发生动摇,所以五脏六腑也随之发生动摇。可见心脏的重要性
既然心脏如此重要,我们如何养心呢?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喜伤心,恐胜喜。”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沉稳,不要大喜过望,也不要狂妄自大。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大意是说,受到惊吓则定不住心神,思虑也定不下来,所以导致气乱。因此,要想养心,也要注意主动保持心态的稳定,即便是受到惊吓时,也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提醒我们也要注意良性的心理暗示,主动化解悲哀愁忧,也要保持心态的稳定。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说味道过于咸,则伤害心气。所以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些。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了一些养心的方法。列举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精神内守”,“不妄作劳”。尽量节省精神,不执著于妄念和相应的劳作。
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情志闲逸而名利等欲望很少,内心安祥而没有得失的恐惧,努力劳作而不感到疲倦(因为不是执著于妄念和相应的劳作),情绪稳定而真气顺从。
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眼睛不贪图有“色”(形象)的事物,淫欲之邪也不能迷惑自己的内心。
4、“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体察并守持自身与外界的整体性。
5、“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保持“阴平阳秘”的中道状态,并与四季保持和谐稳定。
6、“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主动放松自己,保持洒脱和快乐的心态。
2006年10月21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2 09:49:42)
中医文化随笔养肾
作者 郭旭东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大意是说,肾脏是人体的封藏之本,“精”所处之处。所以,养肾要注意人体的封藏功能,并要积累精气,避免精气的耗损。《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肾藏志。”大意是说,志存在于人的肾脏中。
养肾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自制,保持精神的平和稳定。《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大意是说,暴乐暴苦,都伤害人体内的精气。《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大意是说,过于恐惧会伤害人体内的阴精,精伤则骨就会酸软萎弱气逆,精经常自下(遗精)。 2、要注意树立远大而高尚的志向。《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大意是说,人体的志意与人体内的骨骼相连混化而成为身形和五脏。所以保持志意的和畅很重要。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大意是说,盛怒不止就会伤害人的“志”,志伤就会忘掉以前说过的话。因此,要注意不要发怒,发怒可能会使记忆力降低,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注意。
3、节制欲望。《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大意是说,人的欲望无穷,就会患得患失,忧患不止,导致精气不断耗损,营卫不断衰竭,神就难以营养而不稳,疾病就很难痊愈。要注意保精,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保精》。
4、注意行为端正。《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正气不乱,精气不转。”《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大意是说,人体内的正气不乱,精气就不会横逆混乱。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够长寿到百岁而动作依然很灵活,就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很圆满,很难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做人要端正行为,一身正气。
5、不要饮酒。《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大意是说,酒气慓悍,容易伤害人的肾气。
6、效仿肾脏的封藏、“谦虚”性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极)夺。”大意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封藏之月。在这个季节里,水、地都已经结冻,所以我们要节省阳气……使自己的志向似乎有所藏匿,好像有所私意,好像自己有所得(不是自私,不是骄傲)。避免寒冷,趋就温暖,不要让寒气袭击自己的皮肤而伤害身体。
2006年10月23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3 19:03:55)
中医文化随笔养脾
作者 郭旭东
关于养脾,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这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适量甜食(甘)有利于脾脏,但是过量甜食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dān,热)。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大意是说:黄帝问:有病人感觉到口里有甜味,这是什么病?怎么得的呢?岐伯说:这是五脏之气外溢的表现,病名叫作“脾瘅”。饮食五味进入口中后,贮存于胃部,脾脏是它输送精气、津液的地方。中医认为,脾脏开窍于口,脾在五味主甘(甜)。所以,这就令人口里觉得有甜味。这是吃肥美的食物导致的结果。这个人必然因为肥美的食物而引起肥胖。肥胖令人生内热,甜食令人腹部气满(甜食不容易消化的原因),所以气就上溢,感觉口有些甜味,这就是消渴(大体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糖尿病)。
关于“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段话大意是说:饮食入于胃,食物的精气游溢,向上输给脾,脾脏散这些精微之气给肺。
2、注意保持情绪稳定。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mán,烦闷)乱,四肢不举……”大意是说,如果愁忧不解就会伤害人的意,意伤就会感到内心烦闷混乱,四肢无力难以抬举。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怒胜思。”过度思虑则伤脾,可以用“金刚”之心来克服这些思虑。
所以要努力自制,或学习摸索一些方法来保持情绪的稳定。
3、效仿“土德”。
脾脏,五行属于“土”,我们可以效仿“土德”来养脾脏。《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其性静兼(包容万物),其德为濡,其用为化。”所以,我们可以效仿土“静兼”的性质,例如内心安静,为人随和融洽;可以效仿学习“濡”,滋润万物;可以效仿学习“化”用,随缘生成利于他人的妙用。
4、清楚脾病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大体是说,有关湿、肿和满闷的病,都与脾脏有关。那么什么是湿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中医认为,痉挛和项部(后脖子)僵硬一类的病,可能都与湿有关。《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痈。”大意是说,肌肉脓疮一类的病,是因为邪在脾胃。
清楚了这些,我们就清楚了自己的疾病是否属于“脾病”。如果属于脾病,我们就可以在药物等方法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上述养脾方法帮助恢复健康。
2006年10月23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3 19:04:34)
中医文化随笔养肝
作者 郭旭东
关于养肝,要注意以下内容:
1、调节情绪,不要发怒。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是说人发怒,气会向上走伤肝。《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大意是说,怒会伤害肝脏,如果有同情心、换位思考等“悲”的情绪能够帮助制怒。
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是说,当一个人表现为肝气郁结(如心事难以解开而引起的不思饮食、上腹胀满等症状)和肝阳上亢(如发怒等引起的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时,应该注意疏达肝气,开阔心胸,以大度平和的心态待人接物。
2、效仿少(shào)阳生发之性。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大意是说,春天三月,是发陈的季节,万物从陈旧中开始醒发。天地万物逐渐走向繁荣……这个季节,应该使人生“志”,生养、给予(奉献)和鼓励(奖赏)万物,这与春天的特性相应,是养生之道,违背这个道理的做法则伤肝。
其实,不仅仅是春天如此,如果随时都保持一颗生发的心,随缘长养、利益他人,本身也是在合于春天的特性,即是养肝。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大意是说,违背春天的特性,少阳生发之性就不会发生,肝气就会受到伤害而内变。
3、效仿“木德”。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木德周行……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大意是说,木德其气端正,其性随和,其用曲折中前进向上。
肝,五行中通于木。所以,养肝应该注意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性情要注意随和,克服性情刚直的习气,在委婉、和谐和适当的工作与处事方法中不断前进、向上。
4、清楚肝病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大意是说,诸风症、摇动和眩晕等症状,都属于肝病。那么什么是风症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就是说,突然表现为身体强直一类疾病的,都是风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肝病者,眦青。”肝开窍于目,眼角发青的为肝病。《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máng,盲)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所以,肝实的,好发怒,两胁下疼痛牵引到小腹不适的为肝病;肝气虚,眼睛好像看不清,耳朵好像听不清,经常莫名地恐惧,好像被人追捕一样,应该补肝气。
清楚肝病病机,我们能够很好地养生,也能够对肝病在药物等方法治疗的同时,调节情绪,效仿“木德”和少阳生发之性,补养肝脏或促进肝脏功能恢复正常,从而帮助肝脏早日康复。
2006年10月24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4 22:30:21)
中医文化随笔养肺
作者 郭旭东
关于养肺,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情绪,乐观而不要悲伤。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忧伤肺,喜胜忧。”大意是说,忧悲伤肺,而乐观或良性心理暗示可以帮助解决忧愁的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大意是说:对于肺脏,喜乐没有限度就会伤魄,魄伤就会发狂,狂者意念中没有别的人。所以,这提示我们喜乐要有限度,例如在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时,都要有一定限度,而不要玩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才罢休。
2、效仿“金德”。
肺在五行中归于“金”。所以,可以通过效仿“金德”而养肺脏。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气洁,其性刚……其类金……”所以,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刚强的特性来养肺。刚强的特性可以帮助克服多愁善感、哭哭啼啼的忧伤习气,从而帮助避免“忧伤肺”。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德清用固”与“气洁性刚”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
3、宁志无外。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使志安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大意是说,秋天三个月,我们应该使自己的志向安宁而不外露,使肺气清纯,这样可以应秋天之性,是养收之道;反之则伤害肺脏。
其实,除了秋天的三个月,我们平时也应该保持志向的安宁而不故意张扬自己,因为只要努力,离自己的理想就会近一步。这实际上也应该是在养肺。
4、培养气魄。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大意是说,肺是身体中气的根本和魄所在之处。
所以,树立远大志向,涵(含)而不露,培养伟大的气魄而不显示、不傲慢,也符合“德清用固”的特性,所以也应该是在养肺。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由于肺是身体气的根本,所以,通过“德清用固”和“气洁性刚”很好地养肺,能够帮助调节体内的气机,从而帮助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益于身体的康复。
5、清楚肺病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何谓膹郁?《内经知要》卷下:“膹者,喘急上逆,郁者,否塞不通。”气机喘急上逆、否塞不通等病症都属于肺脏的病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上述症状都属于肺病。
通过了解肺病病机,我们可以更好地在药物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调节情绪、效仿“金德”、宁志无外、培养气魄等方法帮助肺部疾病的康复。
2006年10月24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4 22:31:43)
中医文化随笔辨药
作者 郭旭东
一些同学在学习和记忆中药时,往往对中药的功效等方面觉得很复杂,没有规律可循。另外,我们为了使药效更好,也为了避免错误用药和假药,有必要了解一下辨药的内容。
关于辨药,在清李延罡(gāng)所著的《补撰药品化义》中讲得比较详细些,我们对此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补撰药品化义》提出了“辨药八法”,即:每药一种,均用八法来区别。
一是药体。药的体质不同,功用也不同。万物相通,中药表现尤为突出:
根(苗)主升;梢(尾)主降;头(身)主补;茎主通利;枝达四肢,主表散;叶属阳,发生,主散;花属阴,成熟果实,主补;子(种子)主降,兼补;仁主补,又能润利;蒂主宣;皮主表散,能降火;肉主补;汁主润利;油主润燥;中空者发表兼通利;内实者主攻里走下;通者能行气;轻浮者能升;厚重者能降;干燥者能去湿;湿润者能去燥;滑腻者能利窍等等。
二是药色。药色即青、红(赤)、黄、白、黑等色。根据五行归属,青入肝、胆;红(赤)入心、小肠;黄入脾、胃;白入肺、大肠;黑入肾、膀胱等。
三是药气。药有膻、臊、香、腥、臭等味道。根据五行归属,膻气入肝;臊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臭气入肾。又如香能通气,能疏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五脏等等。
四是药味。药味有酸、苦、甘、辛、咸、淡等味道。酸味入肝,走筋膜,主收敛,能收缓,能收湿,能敛散,能敛热,能束表,能活血;苦味入心,走血脉,主通泻,能坚脆,能燥湿,能直行,能降下,能通泻,能去垢,能解毒,能开导,能养血,能补阴;甘味入脾,走肌肉,主和缓,能补阳,能补气,能上行,能发生,能舒急,能润肠;辛味入肺,走皮毛,主疏散,能散结,能驱风,能横行,能利窍,能润燥;咸味入肾,走骨髓,主软坚,能凝结,能下沉;淡味入胃,主下渗,能渗泄,能下行,能利窍。
以上辛、甘、淡属阳,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酸、苦、咸属阴,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
五是药形。根据其为何物而归入阴、阳、木、火、土、金、水等分类中。
六是药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清、浊、平等。
七是药能。即升、降、浮、沉、定、走、破等药品的能力,详见药气和药味的介绍中。
八是药力。即宣、通、补、泄、渗、敛、散等药性的能力。宣可去壅(臃);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虚)可去实;重(实)去怯;滑(腻)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干)可去湿;湿(润)可去枯;寒可去热;热可去寒;雄可表散;锐可下行;和可安中;缓可制急;平可主养;静可制动等等。
2006年10月25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5 18:36:56)
中医文化随笔脉诊
作者 郭旭东
关于中医师脉诊,中医认为首先要做到守神(治神)。《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大意是说,脉诊是有门道的,技术保证就是一定要注意守神,保持内心的虚静。
那么具体讲,如何保持虚静呢?《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大意是说,一般的医生诊治疾病只是现治病的形式,而高明的医生诊治疾病则注重守神。另外还提到,“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大意是说,一般的医生诊治疾病只注重肢体,而高明的医生则重视内心对病情诊疗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机),无论是信息的接收还是信息处理,这些妙用的产生都是因为自己治神守空的原因。守空就会随缘而生妙用,内心清静而体会到事物的微妙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诊治疾病。
所以,我们在诊脉时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心去体察和总结,平时还要注意加强自己的守神修养,锻炼自己的守神能力(参见《中医文化随笔治神》)。
《黄帝内经灵枢禁服》中提到了正常人的脉搏,指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大意是说:人的寸口脉(手腕部动脉)主身体内部,人迎脉(颈部动脉)主身体外部,二者是相应的。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二者的脉搏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小就像引绳那样。春夏的人迎脉较寸口脉稍微大一些,而秋冬寸口脉较迎口脉稍微大一些,这些也是正常的。反之,则是病态。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了正常人的脉搏与呼吸的关系:“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rùn,余)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大意是说,如果呼吸间有一次短暂间歇,而脉又跳动一次,那么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就可以跳动五次。人呼吸偶尔有一次长吸气,脉又会跳动一次,这样,在人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搏动就在五次到六次之间,是正常范围,此即“平人”(一般健康人)的脉率。
反之,脉搏与呼吸的关系违背上述比例的人则一般是病人。又提到,“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大意是说,常以正常人的呼吸来衡量病人,医生是没病的,可以调匀自己的呼吸来诊察病人的脉搏。
另外在《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提到了人四季的正常脉象。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大意是说,春天是使万物生发的季节,所以其气来软弱,春脉端直而长如弓弦,反之为病态。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大意是说,夏天是使万物生长的季节,所以其气来盛去衰,夏脉如钩,反之为病态。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大意是说,秋天是万物收成的季节,其气来急去散,所以秋脉如浮,反之为病态。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大意是说,冬天是使万物含藏的季节,其气来沉而搏,所以冬脉的状态好像有所营守(沉)一样,反之为病态。
2006年10月29日于北京
- 中医保健 (2010-2-25 18:37:29)
中医文化随笔望诊
作者 郭旭东
关于望诊的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大意是说,人的表里内外是相应的,所以,人的内在情况可以通过外表或外在行为表现出来。《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大意是说,看其外在表现就可以知道内部情况,从而知道得了什么疾病。
望诊可以望人的面色。《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大意是说,病态的面色中,青黑为痛症,黄赤为热病,白为寒病。
另外,望诊还可以望人的神态。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提到了五种人:“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纳)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諟(dì)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大意是说,有五种人:太阴之人,贪心而不仁慈,很深沉,自私而不愿意帮助别人,但外表上却又不容易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当时可能不动声色,但事后会采取行动;少阴之人,贪小便宜,有贼心,见人有所损失,则好像自己得到了什么一样,喜欢伤害他人,见人有了利益,反而很生气,心存嫉妒而对人不施以恩德;太阳之人,性情大大咧咧,好说空话大话,志向很大却不扎实前进,言行举止随便而不太顾及影响和后果,做事常自作主张,事情搞砸了也不后悔;少阳之人,好自贵,处于很小的位置,自己就已经认为很满足了,喜欢外交而不爱内部活动;阴阳平和之人,内心祥和安静,不患得患失,心态坦然,万物一体,淡泊名利,随缘妙用,自重而谦虚,与人处事通过言谈而不通过其他“治理”手段,是谓“至治”。
这五类人外在表现为五种形态。“太阴之人,其状黮(dǎn)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guó)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xiǎn),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yóng)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大意是说:太阴之人,面容黑色,看上去容貌不善,俯视他人的样子,膝弯却不驼背;少阴之人,有股贼相,站立看着急躁险恶,行走起来像要趴下一样;太阳之人,其状趾高气扬,反身弯腰;少阳之人,其状站着好向后仰,走着好身体摇摆,双手好放在背后;阴阳平和之人,看上去很有涵养,很随和,很肃敬,很愉悦,目光往来正而有神,众人皆称其为“君子”。
这五种人中,只有第五种人是身体健康的人,其余四种人都是病态。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其血易脱,其气易败”;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少阴……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
所以,根据上述介绍,我们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成为性情中和、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医生,也应该主动引导病人在陶冶性情、改变性格、成为阴阳平和之人上下功夫,以使疾病早日康复。
2006年10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