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农庄
·中草药基地概况 ·医圣堂 ·凉亭山 ·顺风亭 ·健身亭 ·天苍岭
·山牌楼 ·梦园 ·梦园农庄 ·归然山庄 ·百草园 ·地下酒窖
·会议厅 ·乒乓球室 ·棋牌室 ·晚霞 ·住宿
·首页 ·个人简介 ·经方功效 ·乳房肿瘤防治 ·胸腔积液论治 ·网上留言 ·在线交流
·中医第五代传人徐樟土(详情... ·中国中医药科学发展论坛 ·中国中医药科学发展论坛荣誉... ·中医药图库
 
热点推荐
 
患者需知
答读者
为扁平疣患者解疣排难
乳肿顺消散实验报告
自创补漏汤治疗胸腔积液
补漏汤疗效评定
 
       相关文章
 
 
被西药绑架了的西医治疗
浙江省无证个体医状告卫生厅行政不作为胜诉!
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悔过书
做中医人立中医心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
中国贪官再创新纪录,浙江省药监局局长贪贿2亿多家藏现金5000万
“抗生素”每年杀死200万中国人2011-7-22
浙江药监局长黄萌被带走调查十年间三任局长落马
可怕的骗局,你花十分钟来看,绝对值得!!
中医教你初春如何防病养生
中医文化随笔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
东村村中草药基地凉亭山1号
咨询电话:(传真)
  0570---3026001
手机: 13587100800
邮编:324000
详情请参考“咨询方式
 
做中医人 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
 
发布日期:2011/9/5  浏览人数:2628
 

做中医人 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 

    作者 孙光荣 邱德亮

  (作者孙光荣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邱德亮为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昨天、今天、明天,历史业已证明和必将证明: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就没有中医药学,没有中医药文化素养就没有真正的中医药队伍,没有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就没有巩固的中医药服务阵地,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因此,探索与确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价值追求和总体要求,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解决好中医药全行业“做中医人、立中医心、践中医行”的问题,既是中医药行业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在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进程中将要长期面对并需求解的根本问题。惟有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才能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于天下苍生。

  做中医人

  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周易·彖辞》曰:“关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人“化”(创造)出来的,又是用以“化”(塑造)人的。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而萌芽、生长、成熟,又伴随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而继承、创新、发展,形成了充分保有、真实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医药文化,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医药文化是从宏观整体和自然的角度认知、把握、呵护、拯救生命健康的文化,涵盖了中医药机构管理理念、环境形象、器物表征和中医人的核心价值观念、认知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与表述方式等多个方面,是中医药学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精神,是中医药继承创新的灵魂和根本。所以,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本质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

  显而易见,中医药文化是中医人的根。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文化在不断培育人、滋养人、改造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用中医药文化来“化人”——做中医人,做珍惜和尊重中医药文化的人,做对中医药学理解和热爱的人。

  用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引导中医药育人兴业,做真懂中医的人。纵观历代中医经典的论述和中医名家的行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素构成:一是天人合一、致中和的“人文观念”;二是治未病、防重于治的“防治思想”;三是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辨模式”;四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方式”;五是本立道生、德业双修的“医德医风”;六是精诚专一、淡泊名利、大医精诚的“行为准则”。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就是要用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始终、武装头脑、坚定信念,育人兴业。

  在管理上做真懂中医的人,就要用这一核心理念加强管理,自觉地按照中医药核心理念思考问题,自觉地按照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开展工作,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完善细则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医药的自身特点,从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将发现、培养、使用真正的中医人才纳入管理体系;在执业上做真懂中医的人,就应自觉地认识中医药的地位与作用,自觉地担当起继承创新中医药学的任务,在为人、治学、行医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中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育人兴业,让人民大众认清中医的门、认知中医的人、认同中医的行,切实展现中医药机构和中医人的传统厚重与行业尊严。

  用中医药文化思维方法指导中医药医疗保健,做真用中医的人。中医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而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尽管还有众多中医学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方法远远不能诠释,但经过数千年、亿万人次临床疗效证实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整体和谐的“中和”的中医思维方式,揭示了生命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西医是两个各有特色、各有优势的不同医学体系,各有各的思维方式。西医的诊疗思维主要是对抗性思维,它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学,在病因学和治疗学上就着力寻求有形的致病因子和明确人体受损的精确定位,然后采用人工合成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对抗式地直接排除病因或修复受损的组织结构,有细菌就消灭细菌,有病毒就清除病毒,有必须废弃的肢体或脏器就切除须废弃的肢体或脏器。中医的诊疗思维主要是包容性思维,这是一种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智慧的原创思维,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而在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着力寻求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致病因素和正气、邪气的消长定位,然后采用天然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包容式地提升正气、弱化或清除邪气,启动自身的免疫力,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自主修复受损的人体组织结构。简言之,西医看的是“人生的病”,中医看的是“生病的人”。

  中医思维是中医学的内核和标志。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医机构及其中医药执业人员,不运用中医药文化思维指导医疗保健实践,在疾病解读方式上和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西医西药的诊疗思维模式与方法,让民众看不懂、认不清、吃不准什么是真正的中医。所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就是要用中医药文化思维方法指导中医药医疗保健。

  在管理上做真用中医的人,就要强化对中医临床、科研、教育质量的管理与检验,包括对中医诊断率、中药处方率、中医医案合格率、中医科研立项的中医思维与技术含量、中医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著、考试命题的中医思维与技术含量等进行有效监控。在执业上做真用中医的人,就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坚定从事中医药的信念,用中医思维认识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指导养生保健,认识疾病的发生和选择治疗疾病的方法,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用中医药文化基本知识传导媒体与社会公众,做真信中医的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广泛使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五大特色和“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六大优势。但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众对中医药的接受不再根深蒂固。因此,提高中医药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使中医药“有人信”,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任务。

  在管理上做真信中医的人,就要创建和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创建和完善中医药专项基地,创建和完善中医药宣导机制,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让中医药文化知识真切地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军营、走进工厂、走进社会大众,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让全社会都了解中医药常识、关注中医药发展,使其崇尚中医、相信中医、选择中医。

  在执业上做真信中医的人,就要给民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同时,担当起中医药文化使者的角色,让每一个受诊者不仅享受到高水平的中医服务,而且充分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

  立中医心

  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名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最能表达士人襟怀与抱负的四句话,亦可恰当地表达中医人应有的襟怀与抱负,即为天地生化万物的生生之德而“立心”,为天下苍生健康而“立命”,为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继绝学”,为世世代代普救含灵之苦“开太平”。

  文化是政治,文化是形象,文化是环境,文化是生活,文化是经济。对文化的态度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是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态度。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哨、世界传统医药振兴的前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卫。立中医心,就是要确立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医人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体现中医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担当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哨,体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觉。中医药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五大属性:一是民族属性。中医药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医药的养生保健和诊断治疗的文字、语言、行为、方法、药物等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属性;二是原创属性。中医药学的原创人类生命与疾病的认识论、原创保障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方法学、原创医学伦理学等,是中医药继承创新的根基,具有原创的属性;三是专业属性:中医药文化属于行业文化,蕴含于行医施药全过程,具有医药专业属性;四是人文属性:中医药文化具有人文科学的特性,含有深刻的环保意识与人文关怀,具有人文的属性;五是传承属性。中医药文化可经过师承延续,讲求七重(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具有传承的属性。

  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回归自然”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中医药具有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天然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政府应该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医人需要有中医药文化的觉悟与觉醒,即正确认识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应自觉地渗入中医药的文化元素,正确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主动担当中医药发展的责任。因此,中医人的文化自觉是对中医药地位认识上的高度自觉,是对中医药规律把握上的高度自觉,是对中医药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自觉。

  担当世界传统医药振兴的前锋,体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出现了中西医学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中医药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内部自我贬低、自我放弃的挑战。因此,正确看待中医药自身,正确对待现代医学,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前景,从而坚定中医药信念和追求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要继承自身传统,另一方面应以开放的胸怀吸纳、融合多元文化,以辩证的态度转化为创新的能力。在管理上,应当以强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为本,以现代管理方法为用;在执业上,应当以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本,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用。着眼人类健康现实需求和自身未来发展,实现新跨越。

  中医药伴随着不衰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走过了自信的历程,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今天,国家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新期待,将使中医药迎来光明之旅,为世界传统医药的振兴提供范例。

  担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卫,体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人民群众防得了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巨大优势。要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等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预防、医疗需求,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做出贡献,这就是中医药价值所在。而要使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就必须做到中医药文化的自强。在管理上,应把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使之与预防、医疗、保健、科研立项、招生招聘、吸纳社会力量紧密挂起钩来;在执业上,要把医德修养、医术精求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就是要使中医药文化“强”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上,“强”在自身的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上,“强”在提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贡献率上。

  践中医行

  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中医药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直面人类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现实需要,才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前景辉煌的中医药文化。今天,在医药学面对更严峻挑战时,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医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深思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实践,走特色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

  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医药特色不断总结、提升、再发展的历史。所以,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迎来中医药的光明前景。当前,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现代语言环境下,中医科学属性问题;现代教育背景下,中医学术传承问题;现代社会组织下,中医发展方式问题;现代生活方式下,中医健康理念普及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实践来回答。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就是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系列化、传播的大众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和研发的产业化。

  具体而言,一是要正本清源。通过对《周易》和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学说以及相关文物、神话、传说的研究,理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各个阶段的影响,进而追溯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形成的本源;同时,对中医药典籍、出土医书、民间传承的医术医方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发掘其理法方药和秘方绝招,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本源研究的系列化。二是开源畅流。编撰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系列教材和中医药文化普及读本,开发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播的资源,拓宽中医药教育与传播的渠道,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大众化。三是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交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四是形成中医药文化产品。在总结“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中医药文化与传播中心和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编辑出版系列图书、专题报告,编制系列教材、普及读本、音像制品,开办中医药文化专题培训班、举办专题会议和大型专题赛事,筹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报刊、影视、网站主流媒体及其相关单位,开设电视专题节目、咨询服务热线、摄制专题片,开通中医药文化之旅、健康之旅等,形成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播系列产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产业化。

  构建合理的大发展格局,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就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合理的发展格局,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始终坚持发展的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同时促进中医药文化自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实现科学发展。近几年,国家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文化”已列入中医药工作日程中,并被提高到战略高度。经过在工作目标、工作项目、工作队伍等方面的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和形成了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蓝图。实践证明,加快中医药文化发展,就需要将中医药文化置于国家文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将中医药文化置于中医药事业格局中,一手抓中医药文化事业,一手抓中医药文化产业,既满足公众医疗卫生和健康需要,又促进经济发展。

  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史,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医疗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医药在时代的变迁中,自身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满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无论是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还是为了对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都需要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中医药创新,一方面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另一方面要立足现代社会,实现传统范式向现代范式转换,这将带来中医药发展上的超越。而在这一超越中,中医药文化必将发挥引领、稳定、促进的重要作用。

转载中国中医药报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东村村中草药基地凉亭山1号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 2005-2010
咨询电话:(传真)0570---3026001    邮编:324000    浙ICP备09040462号
www.ruxianai.cn